樹掛原來這麼美!台灣秘境分享 | 樹掛是什麼?簡單3招教你辨識 | 超療癒!樹掛的5個冷知識

2025-07-16

冬天來臨時,台灣高山地區總會出現美麗的「樹掛」景象,這些掛在樹枝上的冰晶就像大自然精心打造的藝術品,讓人忍不住想拿起相機記錄下來。說到拍攝樹掛,其實有很多小技巧可以讓照片更出色,下面整理了一些實用建議:

拍攝技巧 適用時機 注意事項
逆光拍攝 清晨陽光斜射時 注意避免鏡頭眩光
近距離特寫 冰晶結構完整時 使用微距鏡頭效果更佳
廣角全景 整片樹林結冰時 注意構圖要包含前景與背景層次
長曝光 風大冰晶晃動時 需搭配三腳架使用

記得去年上合歡山拍樹掛時,遇到一群攝影同好正在討論怎麼拍出冰晶的細節。其中一位大哥分享了他的秘訣:在太陽剛出來的時候,趁著冰晶還沒開始融化,用側逆光的角度拍攝,這樣不僅能拍出冰晶的透亮感,還能讓邊緣閃閃發光。後來試了這個方法,果然拍出來的效果比平常好很多。

除了拍照技巧,觀察樹掛的形態也很有趣。有時候會看到整棵樹像被灑了糖霜一樣,枝條上都裹著厚厚的冰;有時候則是細細的冰針排列在樹枝上,陽光一照就閃爍著七彩的光芒。這些不同的樣貌其實跟當時的溫度和濕度有很大關係,氣象局的資料顯示,通常在零下2度到5度之間,濕度又高的時候,最容易形成漂亮的樹掛景觀。

帶小朋友看樹掛的時候,他們總會好奇為什麼冰可以這樣掛在樹上不會掉下來。這時候就要解釋給他們聽,這是因為空氣中的水氣遇到冰冷的樹枝直接凝結成冰,一層層累積上去的。有時候運氣好,還能看到樹掛隨著風輕輕搖擺的模樣,那種清脆的碰撞聲真的很療癒。不過要提醒大家,觀賞樹掛時要注意安全,特別是走在結冰的路面上要特別小心滑倒。

樹掛

什麼是樹掛?台灣人最常在哪裡看到這種自然奇觀?樹掛其實就是霧淞,當氣溫夠低、水氣充足時,樹枝上會結出一層白色冰晶,遠遠看就像整棵樹掛滿糖霜一樣夢幻。這種自然現象在台灣雖然不常見,但只要條件符合,還是有機會在特定地點親眼目睹。

想知道您2025年的運勢嗎?

免費線上占卜,查看您的本年運程,掌握未來發展!

免費AI八字算命排盤

台灣要看到樹掛,通常要滿足幾個關鍵條件:海拔夠高、濕度夠大、溫度夠低。根據氣象紀錄,最容易出現樹掛的季節是12月到隔年2月,特別是寒流來襲時。以下整理幾個台灣人最常看到樹掛的熱門地點:

地點 海拔高度 最佳觀賞季節 備註
合歡山 3,000m+ 12月-2月 武嶺附近最常見
玉山 3,500m+ 1月最頻繁 排雲山莊周邊
太平山 2,000m 寒流期間 翠峰湖環山步道
阿里山 2,200m 強烈寒流時 祝山觀日平台周邊

想看樹掛的台灣朋友要注意,這種美景可遇不可求。就算到了這些高山地區,也要剛好遇到濕冷天氣才有機會。記得要穿得夠暖,因為通常氣溫都在零度以下,而且路面容易結冰打滑。有山友分享經驗說,清晨是最容易看到的時段,因為夜間溫度最低,如果前一天有下雨或起霧,隔天早上看到樹掛的機率就會大大提高。

除了高山地區,其實台灣北部的中低海拔山區在極端寒流時也有機會出現樹掛。像是陽明山的大屯山、七星山,過去就曾經有過零星紀錄。不過這些地方因為海拔不夠高,樹掛維持的時間通常很短,太陽出來後很快就會融化消失。所以想拍照的話動作要快,不然就只能等下次寒流再碰運氣了。

最近走在路上,是不是常常看到樹枝上掛著白白亮亮的冰晶?這就是我們說的「樹掛」啦!為什麼冬天最容易出現樹掛?氣温與濕度的關鍵影響就在於,這種夢幻景象其實是超級過冷的水滴遇到低溫瞬間結冰形成的。台灣雖然不像北方會下雪,但寒流來襲時,高山地區的樹掛景觀也超壯觀的,今天就來聊聊背後的科學原理~

樹掛形成的關鍵就是「過冷水」這個神奇現象。當空氣中的水氣遇到零度以下的物體表面時,本來應該直接結冰,但如果空氣濕度夠高、降溫速度夠慢,水滴反而會保持液態,等到碰到樹枝這種固體表面才突然結冰。這就像你把寶特瓶水放冷凍庫,明明溫度已經低於零度卻還沒結冰,輕輕一敲就整瓶結冰的狀況超像的!

形成條件 適合數值範圍 說明
氣溫 -2°C 至 -10°C 太低反而會直接下雪
相對濕度 85% 以上 水氣充足才能持續結晶
風速 小於 15 km/h 強風會把水滴吹走

特別要注意的是,樹掛最常出現在清晨時段,因為夜晚輻射冷卻效應最明顯,加上台灣冬季吹東北季風,潮濕空氣被抬升到高山地區後,溫度剛好落在最容易形成樹掛的區間。像合歡山、玉山這些海拔超過2500公尺的地方,只要水氣充足,經常能看到整片森林變成冰雪奇緣場景的畫面,超適合拍照打卡的!

其實觀察樹掛還能預測天氣喔~如果早上看到樹掛特別厚,表示空氣中水氣飽和,接下來很可能會下雨或起霧。這種天然氣象指標超實用的,下次上山不妨多注意樹枝上的冰晶狀態,搞不好比氣象預報還準呢!

樹掛

樹掛怎麼形成的?3分鐘帶你瞭解結冰過程

最近寒流來襲,大家有沒有發現路邊的樹枝上掛滿了晶瑩剔透的冰晶?這種美景其實叫做「樹掛」,台灣雖然比較少見,但在高山地區或是特別冷的冬天還是能遇到的喔!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這個神奇的現象是怎麼發生的,保證3分鐘就能搞懂~

樹掛的形成其實跟「過冷卻」現象超有關係!當氣溫低於0°C時,空氣中的水蒸氣或霧滴碰到樹枝表面,因為樹枝溫度夠低,這些小水滴來不及凝結成水就直接結冰了。而且這個過程是慢慢累積的,就像我們吃剉冰一層一層疊上去那樣,最後就變成超夢幻的冰晶樹掛啦!

形成條件 說明
氣溫 必須低於0°C,通常在-2°C到-10°C之間最容易形成
濕度 空氣中水氣要夠多,霧天或雨後特別容易出現
風速 微風最佳,強風會把水滴吹走,完全沒風又不利水氣接觸樹枝
樹木種類 針葉樹比闊葉樹更容易結冰掛,因為枝葉表面積大

說到樹掛的種類,其實還分好多種呢!最常見的是「霧凇」,看起來像棉花糖一樣蓬鬆,這是因為霧滴結冰時包住了空氣。另外還有「雨凇」,表面光滑透明像玻璃,這種通常是下雨後突然降溫形成的。在合歡山或玉山,運氣好的話還能看到「冰針」,超細的冰晶在陽光下閃閃發亮超夢幻!

要注意的是,樹掛雖然漂亮但其實蠻危險的。冰層太重可能會壓斷樹枝,開車經過有樹掛的路段也要小心,因為隨時可能有冰塊掉下來。記得有次在武嶺拍照,就親眼看到整片冰從樹上嘩啦掉下來,聲音超大超嚇人的!所以欣賞樹掛的時候,保持安全距離真的很重要~

有煩惱嗎?

免費線上占卜,掌握未來發展!

即時線上免費AI八字算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