可信度高的5個徵兆,你中了幾個? | 提升可信度的小技巧,超實用! | 為什麼他的話特別有可信度?

2025-07-16

在網路時代,資訊爆炸讓「可信度」成為我們每天都要面對的課題。不管是查資料、看新聞還是購物,怎麼判斷眼前資訊值不值得相信,真的讓人很頭痛。台灣人最常用的Google搜尋雖然方便,但排在前面的結果不一定就是最可靠的,這時候就要靠我們自己多留個心眼。

<)就可能夾帶廣告或推銷內容。再來是資訊更新日期,特別是科技、醫療這類快速變化的領域,過時的內容參考價值就大打折扣。

< > .edu > .org > .com

判斷指標 可信度高低特徵 舉例說明
網站網域 衛福部網站比個人部落格可靠
作者背景 專業認證 > 匿名帳號 醫師撰文比網友分享有說服力
資訊更新頻率 近期更新 > 多年未更 2025年數據比2015年更值得參考
資料佐證 附出處 > 無來源聲稱 引用研究論文比單純個人意見可靠

電子郵件的可信度也是個大學問,像Hotmail這類老牌服務雖然有過濾垃圾郵件的機制,但詐騙信還是防不勝防。最近就常收到假裝是銀行或購物網站的釣魚郵件,標題寫得煞有其事,點進去才發現是山寨網站。這種時候一定要養成習慣,先確認寄件者郵箱是不是官方域名,連結網址有沒有怪怪的拼寫錯誤。

社群媒體上的訊息更是真假難辨,特別是那些標題很聳動、內容卻沒頭沒尾的貼文。前陣子LINE群組瘋傳某種食物能抗癌的訊息,後來查證才發現根本是謠言。這種時候與其馬上轉發,不如先花個三分鐘查證,免得變成散布假資訊的幫兇。

可信度

如何判斷網路資訊的可信度?5個實用技巧分享

最近網路上假消息滿天飛,隨便滑個FB或LINE群組都可能看到一堆真假難辨的資訊。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幾個我自己常用的判斷方法,這些都是多年來在網路上打滾累積的經驗談,希望能幫助大家在資訊爆炸的時代保持清醒。

首先最重要的就是檢查消息來源,看到任何資訊先別急著轉發,點進去看看原始出處是哪裡。如果是正規媒體或官方單位發布的,可信度通常比較高;但如果是來路不明的粉絲專頁或個人帳號,就要特別小心了。我習慣用這個簡單的表格來快速評估來源可信度:

<.tw結尾

來源類型 可信度評分 注意事項
政府機關網站 ★★★★★
主流新聞媒體 ★★★★☆ 留意是否有明確署名記者
學術機構報告 ★★★★★ 查看研究方法和數據來源
個人部落格 ★★☆☆☆ 注意作者專業背景
匿名社群貼文 ★☆☆☆☆ 幾乎不可信

第二個技巧是交叉比對,當你看到某個驚人的消息時,別只相信單一來源。我會用關鍵字在Google搜尋,看看其他媒體或專業網站有沒有類似報導。如果只有某個特定網站或社群在傳,那很可能是有問題的內容。

想知道您2025年的運勢嗎?

免費線上占卜,查看您的本年運程,掌握未來發展!

免費AI八字算命排盤

第三點是檢查發布時間,很多假消息會把舊聞重新包裝成新聞。我曾經看過有人把三年前的疫情數據當成最新消息轉發,結果造成不必要的恐慌。現在瀏覽器都有「以圖搜圖」功能,遇到可疑圖片隨時可以查證。

第四個實用方法是觀察內容語氣,正規的資訊通常會保持中立客觀的語氣,而假消息常常會用很情緒化的字眼,像是「震驚!」、「速看!馬上刪!」這類標題,目的就是要刺激你轉發。

最後一個技巧是善用事實查核工具,台灣現在有幾個不錯的查核平台,像是台灣事實查核中心、MyGoPen等,遇到不確定的消息可以先上去搜尋看看。我自己就養成習慣,看到太誇張的內容都會先查證再決定要不要相信。

最近網路上常常看到「為什麼有些新聞的可信度會被打問號?專家解析」這樣的討論,其實這跟現代媒體環境的變化有很大關係。以前我們看新聞主要靠報紙和電視台,現在人人都是自媒體,訊息來源變得超級多元,但也讓假新聞有機可乘。專家指出,很多時候不是記者故意造假,而是搶快發稿導致查證不足,或是標題故意下得很聳動來吸引點擊,這些都會影響新聞的可信度。

另外還有一個關鍵是「同溫層效應」,現在演算法會根據我們的喜好推薦內容,不知不覺就只看得到自己想看的新聞。有些媒體甚至會刻意迎合特定立場的觀眾,把事實包裝成他們想聽的樣子。這種情況下,就算是同一個事件,不同媒體報出來的內容可能天差地遠,難怪大家會對新聞真實性打上問號。

以下是幾種常見的新聞可信度問題類型:

問題類型 具體表現 影響程度
標題殺人 內文與標題嚴重不符 ⭐⭐⭐⭐
片面報導 只採訪單方說法 ⭐⭐⭐
未查證轉載 直接引用網路謠言 ⭐⭐⭐⭐
數據誤導 用不完整的統計數字下結論 ⭐⭐⭐⭐
時序錯置 把舊新聞當成新事件報導 ⭐⭐

專業記者也坦言,現在新聞產業面臨很大壓力,點閱率決定一切的情況下,有些媒體會選擇犧牲專業倫理。比如把還在發展中的事件當成確定事實來報,或是過度簡化複雜的議題。再加上現在AI生成內容越來越普遍,連照片和影片都能造假,一般民眾真的很難分辨真假。所以看到特別誇張的新聞時,最好多查幾個不同來源的報導,比較不會被帶風向。

其實台灣的媒體環境還有一個特色,就是政治立場鮮明的媒體很多。同樣一個政策,不同立場的媒體可能一個捧上天、一個罵到臭頭。這種情況下,與其說新聞在報導事實,不如說是在傳達特定價值觀。專家建議看新聞時要保持懷疑精神,特別是遇到情緒煽動很強的內容更要小心,因為真正重要的資訊通常不需要靠煽情來包裝。

可信度

誰在決定網路內容的可信度?認識事實查核組織。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,我們每天都被各種訊息轟炸,從Line群組轉傳的養生偏方到FB上瘋傳的政治陰謀論,到底哪些是真的、哪些是假的?這時候就輪到「事實查核組織」登場啦!他們就像是網路世界的糾察隊,專門幫我們驗證那些看起來很可疑的內容。你可能會好奇,這些組織到底是怎麼運作的?為什麼他們說的話就比較可信?

事實查核組織通常由專業記者、研究人員組成,他們會用科學方法追查訊息來源。比如說,當某個「專家說吃某食物能抗癌」的貼文開始瘋傳,查核員會去查這個專家到底存不存在、有沒有說過這些話,甚至會諮詢真正的醫學專家來驗證。整個過程超嚴謹的,不像我們平常轉貼文章那樣隨便。他們最常用的查核方法包括:逆向圖片搜尋(看照片是不是被盜用)、查證原始資料來源、比對多方說法,有時候還會實地走訪確認。

台灣目前有幾個比較知名的事實查核組織,他們各有特色:

組織名稱 主要查核領域 特色
台灣事實查核中心 社會議題、政治新聞 與多家媒體合作,查核報告詳實
MyGoPen 網路謠言、生活資訊 專攻Line和FB瘋傳的假訊息
Cofacts 社群平台假訊息 靠志工協作,可以自己回報謠言

這些組織雖然努力在幫我們過濾假訊息,但也不是萬能的。有些查核報告出來時,假消息早就傳遍全台灣了。而且現在AI生成的假內容越來越難分辨,連深偽影片都能做得超逼真,讓查核工作變得更困難。所以啊,與其完全依賴別人幫我們查證,不如自己也養成「先查證、再分享」的好習慣。下次看到什麼驚人的消息,先別急著轉傳,花個5分鐘上這些查核網站搜尋一下,說不定就能避免成為假訊息的傳播者喔!

有煩惱嗎?

免費線上占卜,掌握未來發展!

即時線上免費AI八字算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