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於」字用法全攻略!台灣人常搞錯的細節 | 於vs於?這些用法台灣人最容易混 | 文言文常見「於」字 現代用法一次懂

2025-07-03

今天想跟大家聊聊「於」這個漢字,它雖然看起來簡單,但在不同場合的用法可是大有學問呢!在台灣日常生活中,我們可能比較少單獨使用這個字,但在正式文書或古典文學裡,它可是扮演著重要角色。

先來看看「於」的基本用法表格:

使用情境 例句 備註
表示地點 活動於台北101舉行 相當於「在」的意思
表示時間 於民國114年完工 正式文書常用
被動句式 此書於去年出版 文言文常見用法
比較用法 優於其他方案 相當於「比」的意思

說到「於」字的演變過程,其實從甲骨文時期就有它的蹤跡了。最早的字形像是鳥停在樹上的樣子,後來慢慢演變成現在我們熟悉的模樣。在《說文解字》裡,許慎解釋「於」是「象氣之舒於」,也就是氣息舒展的意思,這個解釋是不是很有意境?

現代中文裡,「於」經常出現在正式場合。比如我們常看到「於即日起生效」、「於指定地點領取」這樣的用法。在台灣的公家機關文書或公司正式文件中,用「於」會比用「在」顯得更專業得體。不過要提醒大家,日常對話中如果太常使用「於」,反而會讓人覺得有點文謅謅的喔!

有趣的是,「於」和「于」這兩個字在簡體中文已經合併了,但在繁體中文裡還是有區別的。一般來說,「於」的用法更廣泛,而「于」多用於人名或特定詞彙中。像是歷史人物「于右任」,就不能寫成「於右任」。這種小細節正是漢字有趣的地方,也是我們台灣保留繁體字的珍貴之處。

在學習「於」字的時候,很多人會搞混它和「與」的用法。簡單來說,「與」偏向「和」的意思,像是「我與你」;而「於」則是表示地點、時間或比較。雖然發音相近,但意思完全不同,使用時要特別注意。下次看到「於」字時,不妨多留意一下前後文,感受它在不同語境中的巧妙變化。


於 漢字

想知道您2025年的運勢嗎?

免費線上占卜,查看您的本年運程,掌握未來發展!

免費AI八字算命排盤

「於」這個字到底怎麼唸?台灣人最常搞錯的發音解析,其實跟我們日常習慣有關。這個字在台灣最常被唸成「ㄩˊ」,但其實它有兩種正確讀音,而且用法也不太一樣。今天就來幫大家釐清這個常見的發音問題,順便分享一些實用例子,讓你下次用這個字時更有自信。

先來看「於」的兩種正確讀音:

讀音 注音符號 使用情境 例子
ㄩˊ ㄩˊ 文言文、固定詞組 於是、於心不忍
現代口語、姓氏 於小姐、於老師

很多台灣人會把「於」這個字都唸成「ㄩˊ」,其實在日常對話中,當它作為姓氏時,正確讀音應該是「ㄨ」。比如我們常說的「於老師」,如果唸成「ㄩˊ老師」反而會讓人覺得怪怪的。這個讀音差異其實跟這個字在歷史上的演變有關,文言文中多用「ㄩˊ」的讀法,而現代口語中作為姓氏時則保留了古音的「ㄨ」。

另外要注意的是,有些固定詞組中的「於」雖然看起來像是現代用語,但其實是從文言文沿用下來的,這時候還是要唸「ㄩˊ」。像是「於是」、「於心不忍」這些詞,如果唸成「ㄨ是」或「ㄨ心不忍」就會鬧笑話了。這種讀音差異其實在中文裡很常見,同一個字在不同詞組中會有不同讀法,需要特別留意。

說到這裡,可能有人會問:「那『於』在地址裡要怎麼唸?」這個問題很有趣,因為在台灣的地址中,「於」通常是用在「於某路」這樣的表述,這時候其實兩種讀法都有人用,但比較正式的唸法會傾向「ㄩˊ」。不過在日常生活中,很多人會直接省略這個字,說成「在某某路」反而更自然。這也反映出語言使用的彈性,有時候約定俗成的用法會比硬記規則更重要。


什麼時候會用到「於」?5個生活常見例句一次看懂

「於」這個字在台灣日常生活中其實很常見,但很多人可能沒特別注意它的用法。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幾個我們每天都會遇到的例子,讓你一次搞懂這個看似文謅謅、其實很實用的字。像是看新聞、寫公文、甚至跟朋友聊天時都會用到,只是我們平常可能沒特別發現而已。

先來看幾個最常見的用法,「於」通常用來表示時間、地點或是某種狀態。比如說我們常在新聞裡看到「事故發生於昨日晚間」,這裡的「於」就是「在」的意思。或是公文裡寫「會議將於下週一舉行」,這種正式場合特別愛用「於」來代替「在」,讓整句話聽起來比較正式專業。

使用情境 例句 白話解釋
表示時間 活動將於7月10日開始 活動會在7月10日開始
表示地點 該商店位於台北車站附近 這家店在台北車站旁邊
公文用語 請於期限內完成繳費 請在截止日前把錢繳完
比較用法 今年業績優於去年 今年生意比去年好
狀態描述 他擅長於電腦維修 他很會修電腦

另外像是「擅長於」、「優於」這種用法,雖然看起來有點正式,但在某些場合用起來反而更順口。比如說寫履歷的時候,「擅長於團隊合作」就比「很會跟別人合作」來得專業。或是比較兩件事物時,「這個方案優於另一個」也比「這個比那個好」更有說服力。

最後要注意的是,雖然「於」可以用在很多地方,但台灣人平常講話其實比較少用,大多出現在書面語或正式場合。像是跟朋友約吃飯,我們會說「我們約在捷運站見」,而不會說「我們約於捷運站見」,後者聽起來就太做作了。所以使用時還是要看場合,該正式的時候正式,該隨性的時候就別太拘束啦!

於 漢字

為什麼公文裡總愛用「於」?原來有這些特殊用意。每次看到政府公告或正式文件,總覺得用詞特別「文謅謅」,尤其是那個「於」字出現頻率高到讓人好奇。其實這種寫法不是為了刁難民眾,而是公文體系長年累積下來的特殊習慣,背後藏著不少實用考量呢!

首先,「於」字在公文中能讓語句更精準。比起口語化的「在」,用「於」可以避免歧義,像是「本案於109年核定」就比「這個案子在109年核定」來得正式明確。公文本來就講求嚴謹,每個字都要經得起推敲,這時候「於」就派上用場啦!再來,這種寫法也延續了傳統文書的風格,讓公文保持一定的權威感,畢竟有些格式從日治時期甚至更早就流傳下來了。

情境比較 口語說法 公文寫法
時間表述 在3月15日 於3月15日
地點說明 在台北市辦理 於台北市辦理
依據條款 根據第5條 依第5條規定

另外你可能沒注意到,「於」字還能讓句子結構更工整。公文常要列舉多項事項,像「於A地點、於B時間、於C條件下」這樣排比,閱讀起來會比較有條理。而且這種寫法已經變成公部門的「共同語言」,大家一看就知道是正式文件,反而如果用太口語的詞彙,可能會讓人覺得不夠莊重呢!不過現在也有些單位開始推動「公文白話運動」,試著在嚴謹和親民之間找到平衡點。

有煩惱嗎?

免費線上占卜,掌握未來發展!

即時線上免費AI八字算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