知石小旅行:你不知道的台灣秘境 | 知石咖啡廳,文青必訪清單 | 知石手作課體驗分享

2025-07-09

最近在台灣文創圈掀起一股「知石」熱潮,這種結合知識與石藝的新形態收藏,讓不少文青朋友都為之瘋狂。知石不只是單純的石頭擺飾,每顆石頭背後都藏著專屬的小故事或冷知識,讓收藏過程變得超有趣。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這個超夯的新嗜好,順便分享幾個挑選知石的小撇步。

說到知石的來源,其實跟台灣的地質特色超有關聯。台灣島嶼形成過程複雜,從中央山脈的變質岩到海岸的沉積岩,每種石頭都記錄著這塊土地的故事。現在有越來越多地質學家和文創工作者合作,把這些石頭配上解說卡,讓普通人也能輕鬆讀懂石頭裡的秘密。像是下面這個表格就整理了台灣常見知石的種類和特色:

石種 產地 特色故事 適合用途
玫瑰石 花蓮立霧溪 千萬年前海底火山活動形成 書桌擺飾
龜甲石 台東海岸 特殊裂紋像龜殼紋路 茶席搭配
鐵丸石 南投埔里 含鐵量高會隨時間氧化變色 園藝造景
西瓜石 苗栗後龍溪 綠底紅紋像切開的西瓜 辦公室療癒小物

挑選知石的時候,除了看外觀美不美,更重要的是感受它跟你的緣分。有些店家會讓客人自己摸石頭選,因為每顆石頭的能量和觸感都不一樣。我認識一位在台北永康街開工作室的知石達人,他說最棒的交易不是賣出最貴的石頭,而是幫客人找到命中註定的那顆石。有次遇到一位上班族,摸了半天最後選了顆不起眼的小鐵丸石,結果那顆石頭上的紋路剛好像她老家門牌號碼,這種巧合總是讓人覺得特別溫暖。

知石的保養其實比想像中簡單很多,基本上只要避免陽光直射和劇烈溫差就OK。有些講究的人會定期用礦泉水沖洗石頭,說是這樣可以保持能量流動。我個人最喜歡在雨天把知石拿出來,看著水珠在石面上滾動的樣子,莫名有種療癒感。最近還流行把知石做成隨身飾品,像是項鍊或手鍊,讓這些小知識可以天天帶在身邊。

知石

最近在台灣藝術圈掀起一陣討論熱潮的「知石是誰?認識這位台灣新鋭藝術家的成長故事」,其實是位土生土長的台南囝仔。本名林志遠的知石,從小就在廟口看師傅雕刻神像,那些木屑飛揚的午後,不知不覺埋下了他對材質與線條的敏感度。大學時雖然讀的是傳統美術系,但他總愛把課堂學的西方技法,偷偷混入台灣廟宇常見的螭虎紋或卷草紋,這種「不乖」的創作方式反而成了他後來鮮明的個人風格。

想知道您2025年的運勢嗎?

免費線上占卜,查看您的本年運程,掌握未來發展!

免費AI八字算命排盤

知石的創作歷程充滿台灣在地的溫度,就像他常說的:「我的靈感都藏在巷口的紅茶冰和阿婆的菜攤裡。」2020年他在臺北當代藝術館的個展《水泥叢林裡的苔蘚》,就是把工地鷹架重新解構成充滿生命力的裝置藝術,讓觀眾驚呼「原來冷硬的鋼鐵也能這麼有溫度」。這種把日常物件轉化成藝術語彙的能力,讓他迅速在30歲前就躋身台灣當代藝術的新生代代表。

重要里程碑 作品特色 使用媒材
2018年台南新藝獎 融合廟宇彩繪與街頭塗鴉 壓克力顏料、金箔
2021年高雄獎首獎 廢棄漁網編織成海洋生物 回收塑料、不鏽鋼線
2023年台北藝博會 互動式LED籤詩裝置藝術 電子元件、傳統籤筒改造

現在的知石依然保持著南部孩子特有的樸實性格,工作室就開在家鄉台南的老宅裡。他最近迷上用廢棄蚵棚的牡蠣殼做材料,說是要把整個台灣海峽的故事都裝進作品裡。每次創作前,他還是會習慣先去喝碗牛肉湯,彷彿那濃郁的湯頭能喚醒他血液裡屬於這塊土地的記憶。這種把生活嚼碎了再吐出來的創作方式,或許正是年輕一代台灣藝術家最迷人的特質。

「知石何時開始創作?揭秘他的藝術生涯起點」這個問題,一直是藝術圈內許多粉絲好奇的話題。其實知石的創作之路比大家想像中更早,早在高中時期就開始萌芽了。當時他就讀於台北某所美術班,常常在下課後留在畫室裡塗鴉,那些充滿童趣卻又帶著獨特視角的作品,已經能看出他後來風格的雛形。

知石的創作歷程可以分成幾個重要階段,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風格突破:

時期 代表作品 創作特點
2008-2012 《街角記憶》系列 寫實風格,關注市井小民生活
2013-2016 《流動的時光》裝置藝術 開始嘗試多媒材創作
2017-2020 《島嶼呼吸》油畫系列 色彩鮮明,融入台灣元素

特別值得一提的是,知石真正被藝術圈注意到是在2015年,那年他在華山文創園區的一場小型聯展中,展出了《早安台北》系列插畫。這些作品用溫暖的色調描繪台北街頭的早餐店、公園裡打太極的老人家,還有捷運站前匆忙的上班族,瞬間引起許多人的共鳴。當時的策展人回憶說,知石的作品有種魔力,能讓人看著看著就想起自己生活中的點滴。

從那時候開始,知石的創作量明顯增加,題材也越來越多元。他不只畫畫,還開始嘗試雕塑、攝影,甚至參與了幾部紀錄片的美術指導。2018年他在松菸辦的個展《水泥叢林裡的綠意》,更是把台北這座城市既現代又傳統的矛盾美感表現得淋漓盡致。展場中那些用廢棄建材創作的裝置藝術,到現在都還讓人印象深刻。

知石

最近藝術圈都在問:「知石在做什麼?解析他獨特的複合媒材創作手法」。這位台灣新銳藝術家總能把平凡材料玩出新高度,他的工作室就像魔法實驗室,隨手拿起鐵絲、水泥塊甚至茶葉渣都能變成驚豔作品。最特別的是他擅長捕捉台灣在地生活的細微質感,比如用廟宇金紙壓製成山脈紋理,或把早餐店蛋殼鑲嵌在壓克力顏料裡,讓作品既有當代感又充滿熟悉溫度。

知石的創作流程很「搞剛」,通常會先花兩週在台灣各地採集素材。他笑說自己像「藝術界撿破爛的」,但這些別人眼中的廢棄物,經過他巧手組合後總能產生奇妙化學反應。來看個他常用的材料對照表:

日常材料 轉化手法 成品效果
傳統市場麻布袋 撕碎後樹脂封存 形成飄逸的布料雕塑
老窗花玻璃 研磨成粉加入顏料 創造閃爍的懷舊色層
廢棄電路板 切割重組為鑲嵌畫 呈現科技感的台灣地景

觀察知石的工作日常會發現,他特別著迷於「材質對話」。有次他把阿里山檜木屑混入水泥,乾燥時刻意讓台灣潮濕空氣參與作用,最後表面自然裂出的紋路竟像極了中央山脈的空拍照。這種讓環境也成為創作夥伴的思維,讓他的每件作品都帶著獨特時間痕跡。現在經過華山文創園區,不妨注意那面用廢棄腳踏車鏈條拼成的台灣地形牆,那就是知石送給城市的驚喜禮物。

有煩惱嗎?

免費線上占卜,掌握未來發展!

即時線上免費AI八字算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