遊蕙禎近況曝光!現身台灣引熱議 | 獨家追蹤:遊蕙禎低調來台生活 | 遊蕙禎93萬薪津風波後首現身

2025-07-03

遊蕙禎這個名字,對香港政治圈來說絕對不陌生。作為前立法會議員,佢嘅一舉一動都曾經成為媒體焦點。記得2016年佢同梁頌恆因為宣誓風波搞到滿城風雨,最後仲被DQ議員資格,真係令人印象深刻。呢件事之後,遊蕙禎嘅政治生涯可以話係急轉直下,但佢嘅故事依然值得我哋深入了解。

關於遊蕙禎嘅爭議事件,最經典嘅莫過於佢喺立法會宣誓時嘅表現。當時佢將「China」讀成帶有侮辱性嘅詞語,引發軒然大波。事後唔單止被取消議員資格,政府仲追討返佢嘅薪津同營運開支,金額高達93萬港元。呢件事引發咗唔少法律訴訟,甚至牽扯到破產程序,真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。

事件時間 主要事件 後續發展
2016年10月 宣誓風波引發爭議 被裁定宣誓無效
2016年11月 被取消議員資格 失去立法會席位
2017年 政府追討薪津 法律訴訟持續進行
2018年 破產傳聞 財務狀況受關注

除咗政治風波,遊蕙禎嘅個人生活都幾值得講下。佢曾經喺社交媒體分享過自己嘅日常生活,包括飲食同運動習慣。有段時間佢仲因為身材變化成為話題,不過相比起政治爭議,呢啲都只係小插曲。而家雖然已經淡出政壇,但每次有相關新聞出現,網民都會即刻諗起佢當年嘅種種事跡。

講到遊蕙禎嘅政治立場,佢一直都被視為香港本土派嘅代表人物之一。佢嘅言論同行動經常引起兩極化反應,支持者讚佢敢言敢做,反對者就批評佢過激。無論點樣,佢確實喺香港政治史上留下咗自己嘅印記。而家回頭睇返,當年嘅宣誓事件似乎成為咗香港政治嘅一個轉折點,影響深遠。

遊蕙禎

遊蕙禎是誰?香港年輕議員的崛起故事,這個問題近年來引起不少台灣朋友的興趣。作為香港政壇的年輕面孔,遊蕙禎的從政經歷確實充滿話題性。她以敢言作風和鮮明立場快速累積知名度,雖然我們台灣人對香港政治可能不太熟悉,但她的故事某種程度上也反映了當代年輕從政者面臨的挑戰與機遇。


遊蕙禎出生於1991年,是香港本土派政治人物中較為突出的代表。她在2016年以25歲之齡當選立法會議員,成為當時最年輕的議員之一。這樣的快速崛起,與她參與社會運動的經歷密不可分。2014年雨傘運動期間,她就已活躍於前線,這段經歷為她後來的政治生涯奠定了基礎。值得注意的是,她的政治立場鮮明,經常就香港自治權等議題發聲,這也使她在支持者與反對者中都引發不少討論。

想知道您2025年的運勢嗎?

免費線上占卜,查看您的本年運程,掌握未來發展!

免費AI八字算命排盤

重要時間點 事件
2014年 參與雨傘運動
2016年 當選立法會議員
2017年 因宣誓風波失去議席

從政治新秀到成為媒體焦點,遊蕙禎的經歷充滿戲劇性。2017年因宣誓風波失去議席後,她轉向其他形式的政治參與,包括經營網路平台繼續發聲。這種轉變也顯示出當代政治人物如何適應不同環境的生存之道。對台灣觀察者來說,她的故事特別值得思考的地方在於,年輕世代如何在體制內外尋求政治參與的空間,以及這種參與可能帶來的影響。雖然香港與台灣的政治環境不盡相同,但這種年輕力量衝擊傳統政治生態的現象,確實能引發共鳴。

最近香港政壇又掀起波瀾,遊蕙禎為何被取消議員資格?事件始末一次看懂。這位年輕議員從當選到被DQ(取消資格),整個過程充滿爭議,今天就來聊聊這件事的來龍去脈。

遊蕙禎係2016年立法會選舉青年新政成員,當時以26歲之齡成為最年輕議員。不過佢同另一位議員梁頌恆就職宣誓時,被指修改誓詞內容兼展示「Hong Kong is not China」標語,引發軒然大波。事後立法會主席梁君彥裁定兩人宣誓無效,禁止重新宣誓,更觸發人大釋法。

事件關鍵時間軸

日期 事件
2016.10.12 遊蕙禎、梁頌恆宣誓時展示標語並修改誓詞
2016.11.07 全國人大常委會就《基本法》第104條釋法
2016.11.15 香港高等法院裁定兩人喪失議員資格
2016.12.02 終審法院駁回上訴,兩人正式失去議席

呢單嘢之所以咁大迴響,除咗涉及宣誓風波,更重要係觸動中港敏感神經。當時遊蕙禎被指喺宣誓時將「China」讀成粗口諧音(雖然佢本人否認),加上展示被視為「港獨」意味嘅標語,直接踩到中央紅線。人大火速釋法後,香港法院跟進判決,創下回歸後議員當選最短時間被DQ嘅紀錄。


後續發展都幾戲劇性,遊蕙禎同梁頌恆一度強闖立法會會議廳,搞到保安受傷。兩人後來更被追討186萬港元薪津同訴訟費,連保證金都被沒收。呢件事除咗改變兩個年輕人嘅人生,亦成為香港政治分水嶺,之後幾屆選舉都有候選人因政治立場被DQ。

遊蕙禎

遊蕙禎與梁頌恆的宣誓風波如何引發爭議,這件事當年真的鬧得沸沸揚揚。2016年香港立法會宣誓儀式上,兩位年輕議員因為修改誓詞內容、展示政治標語等舉動,直接被裁定宣誓無效,後來更引發釋法與司法覆核,整個過程充滿戲劇性,也讓社會大眾對「一國兩制」下的法治界線產生不少討論。

當時最引發爭議的,莫過於他們在宣誓時加入「香港民族」等字眼,還把China讀成帶有貶義的諧音。這種做法立刻被質疑是刻意挑戰《基本法》底線,連建制派議員都當場抗議。後來事件越演越烈,甚至觸發全國人大常委會主動釋法,明確規定宣誓必須「真誠、莊重」,等於直接否定了兩人的議員資格。

整件事的關鍵時間點可以看這個表格:

日期 事件 後續影響
2016-10-12 首次宣誓被裁定無效 立法會主席拒絕重新安排宣誓
2016-11-07 全國人大常委會釋法 確立宣誓形式與實質標準
2016-11-15 高等法院裁定兩人喪失議員資格 創下立法會當選議員被DQ首例

其實風波背後反映的是香港社會對「政治表態」的敏感度。支持者認為兩人只是行使言論自由,反對者則批評他們故意踩紅線。更微妙的是,這件事讓「宣誓」這個原本形式化的程序,突然變成政治立場的試金石,連帶影響後來的參選人都不敢在誓詞上做任何改動。當時網路上的反應也很兩極,有人發起眾籌幫他們打官司,也有人到立法會外抗議要求撤銷資格,整個社會氛圍超級緊繃。

後來官司一路打到終審法院,但結果早已在預料之中。比較少人討論的是,這場風波其實改變了香港年輕從政者的策略——後來不少非建制派參選人都會特別注意宣誓環節的「安全性」,甚至事先公開綵排給媒體看,就是怕被抓住把柄。這種「自我審查」現象,某種程度也算是這場風波的餘波吧。

有煩惱嗎?

免費線上占卜,掌握未來發展!

即時線上免費AI八字算命